北京中科刘云涛 http://www.yushiels.com/m/「本文来源:长江日报」
12年如一日走街串巷进楼栋,在党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创业奋斗争先
“听诊器、血糖仪、血氧仪,止血带、碘伏棉棒、急救毯、三角无纺布……”年12月23日7时30分,寒气逼人,硚口区汉水桥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黄莹清点急救物品,拎上巡诊包,迎风穿过蜿蜒曲折、细窄深邃的小巷,走进仁寿社区,为她牵挂的居民朋友展开上门探视和义诊,送上健康关怀。
“以仁心赢人心,一路坚持,只为守护。”12年来,黄莹牢记职责使命,锚定家庭医生签约上门服务,探索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让越来越多的居民在家门口看好小病、调理慢病,提高健康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先后获评“白求恩式好医生”“武汉市劳动模范”“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全国百佳健康守门人”“中国好医生”“中国好人”,被居民群众口碑赞为夯实健康武汉最后一公里的“小巷暖医”。
■扎根基层干事创业
主动上门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硚口的老厂房多、老旧小区多、城中村多,客观上面临设施差、面貌旧、秩序乱、无物业管理等难题。“光阴似箭,我已在这里上班已12年。”年7月,黄莹从江汉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一毕业就入职硚口区汉水桥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现诊室正对皮子街菜场,蝇蚊飞舞、环境嘈杂,不仅设备设施简陋,资金资源也较为匮乏。
刚刚到岗、白纸一张,但是黄莹仍被高看一眼、厚爱一分。“让优秀的医疗人才‘下得去’‘留得住’,这是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走出困境、谋求突破的重要方向,”硚口区卫生健康局基层卫生科负责人表示,只有基层医疗的队伍强了,居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才能获得充分的保障。为了事业留人,局党委千方百计创造条件,选送黄莹等一批骨干医生医院进修成长,深入北上广等地知名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学习交流。
年,武汉市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抓手,在全市范围内深入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向居民提供预约诊疗、上门随访、预约挂号和免费体检等服务项目。市卫健委基层处负责人深入硚口持续指导,为黄莹等基层全科医生提供培训成长机会,在赋能提质中强化全科医疗思维,为居民提供一体化健康服务。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就是应该签约一人、履约一人,干到实处、笃定前行,才能获得居民群众的信任和满意。”作为一线成长起来的全科医生,黄莹率先报名,牵头组建了一个由全科、中医、护理等组成的家庭医生团队,主动上门巡诊,挨家挨户走访,切实解决居民群众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截至目前,黄莹已与余名辖区居民签约,为多位重点慢病患者提供健康指导,赢得了社区群众的喜爱和广泛认可。
■走街串巷接续奋斗
日行1万步织牢“公共卫生网底”
“只要一个电话,我随时来登门,”家庭医生是离居民最近的健康守护者,黄莹专门制作并发放自己的家庭医生名片,附有电话和服务内容。走街串巷日行1万多步,已经成为黄莹和同事们的工作日常,大家用最原始的方式“扫楼”,把健康的足迹印在了汉水桥街各个小区的门栋和楼梯上。
年12月初,89岁的刘婆婆因为脚踝抓破皮引发局部溃疡,医院做了检查和治疗,但因牵挂家中的智障女儿,没有选择住院,导致疮口反复发痒溃烂。接到社区求助后,黄莹带着一位护士赶了过去,“疮口的位置只有皮,没有肉,血流不通,难以恢复”。
当时,新冠肺炎疫情突袭而至,刘婆婆看到黄莹迎着风险出诊,全身消杀才进门,感动地哭了,还不停地责怪自己小病不断根,害人也害己。黄莹赶紧宽慰老人,说登门清疮是家庭医生的本职工作,并不存在耽误时间。从那天起,黄莹坚持每天登门消毒、监测体温、清疮包扎,直到冬天春来,刘婆婆的脚踝在60天后成功结痂,不再发生溃疡。老人拉着黄莹的手,哭着说“谢谢你啊,黄医生,是你保住我的脚,救了我们一家人。”
当时,硚口区汉水桥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体医务人员无私无畏、敬业奉献,始终坚守在公卫网底和防控一线,既加强发热哨点诊室的筛查跟踪,更要求各个家庭医生团队及时监测、甄别,并通过家庭医生团队传播全生命周期健康守护的理念,指导辖区居民全面提升健康素养,切实践行勤洗手、常通风、戴口罩、一米距,养成营养均衡、作息规律、合理运动的健康生活方式。
■攻坚“”奋勇争先
以标杆力量创建“民生幸福城区”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硚口区的医疗资源丰富,医院人满为患导致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硚口区卫生健康局党委深入一线调研,面对面倾听居民群众的想法和意见,很快为汉水桥街社区卫生服医院的专家资源,为中心量身打造了糖尿病专科等多个专家工作室,医院的专家团队请到了居民的家门口坐诊,同时带教青年社区医生,培养一支扎根基层的专业团队。
“专家挂号费,免;诊查费,免;体检费,免……”3年多来,硚口区瞄准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影响群众健康的几大突出问题,引进16位名医专家,仅团队性质的专家工作室就落地生根达到了13个,黄莹等家庭医生近距离学习,“一中心一特色”的门诊出现量级提升,家庭医生的签约率随之看涨,这就等于为维护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创建民生幸福城区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把冷板凳坐热,平凡处也能绽放光彩。”离仁寿社区大门百米不到的遮雨棚下,一张直径不到80厘米的大理石圆桌,方寸之地就是黄莹每周巡诊的工作区域,这里是居民进出社区的必经之路,离居民楼仅30余米。12月23日一早,黄莹娴熟地从巡诊包里拿出清洁垫铺在桌上,摆上装有棉签、酒精棉、采血针等物品的医疗盒,拿出血压机、血糖仪,刚一落座,就被一群老街坊们打了围。棚外寒风阵阵,棚内温暖如春,细心的居民拿来家里的棉垫悄悄地放在黄莹坐的凳子上,让她心底一阵暖意融融。
“您有一段时间没量血压了吧?最近电话打不通,我今天终于逮到您了!”72岁的胡爷爷刚进社区大门,就被眼睛精、耳朵尖的黄莹发现,立即招呼他在巡诊棚坐下,迅速为他量完血压。“您看您看,是不是悄悄把药给停了,这血压又不稳定了,我把服药的时间写给您,一定记住哦!”
听了黄莹的叮咛嘱咐,胡爷爷频频点头说:“以前是得了病,才去看病。现在还没得病,家庭医生团队就主动管起来。从管我一个人到管理我们全家人,管的事越来越多,管得越来越宽,盐缸、盐勺、油壶都管,管到了我们的心坎上。少得病、不得病,我们的负担越来越少!”
“被居民需要,获得群众感谢,并不是我们有多么了不起。相反,我们应该用能否干得更好来鞭策自己。”黄莹表示,健康硚口的未来五年,将高标准推进“”攻坚行动,高质量推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持续改善,建成10分钟医疗急救圈,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三甲医疗服务,她将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为“一主引领”“主城做优”和硚口复兴做好坚实的健康基石。
统筹:王建兵撰文:余亚心余丹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