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林婧通讯员方序来鑫萍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11月13日,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等联合制订的《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发布,将成年人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从此前的/90mmHg下调为≥/80mmHg。这意味着,原本血压值处于/80mmHg至/90mmHg之间,即“高血压前期”的亚健康人群将被诊断为高血压患者。
这一标准的调整引起了网友热议:“一觉醒来,突然变成‘高血压患者’了”,“本来就在临界值,标准一调直接高血压”,“这下血压彻底不正常了”……
为什么要降低诊断标准?其实,建国以来,我国的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一直都在调整。从年提出的/95mmHg,到年提出的/90mmHg,再到如今的/80mmHg。因此这一标准的调整,对于业内人士来说并不意外。
“调低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根本目的是为了提升全民对控制高血压的重视程度。”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著名心血管专家,浙大二院王建安教授说。
他告诉记者,在临床诊疗过程中,他们时常会碰到对高血压认识模糊的病人或家属,他们认为血压高一点但没有症状就不需要去治疗,甚至还有人认为吃药可能会有副作用,害怕要终身服药。“事实上,这些都是认知误区。其实,没有症状比有症状更可怕,没有症状患者就不追求治疗,无法及时控制,可能会带来很多后遗症。而关于患者对吃药的担忧,目前心血管药物和降血压药物的副作用很低,血压对人体的危害更大,有些患者和家属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