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一天夜晚,救护车“呜呜呜”呼啸而至,担架上躺着一位昏迷的男性患者,张师傅。
医生大声呼喊患者“张师傅,张师傅,抬抬手”,患者没有回应,手脚也未见活动。
很快就做了头颅磁共振检查,一看“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到院时发病只有两个小时,医生积极给予静脉溶栓和血管内治疗,最后患者性命是保住了,只可惜遗留了严重的肢体瘫痪和吞咽困难,余生就得卧床了,只能靠胃管进食。
卧床的张师傅据了解,张师傅性格火爆,脾气大,2年前查出来患高血压,血压在mmHg以上,也有高血脂,由于没有明显不适症状,他自认为身体很好,也不愿意吃药,所以血压血脂都没控制好。
这次发病是晚上逛超市排队买单的时候,为了一点小事,与他人激烈地争吵起来,吵得不可开交,脸红脖子粗。不一会儿,张师傅双眼发黑,就应声倒地了。
医生综合分析患者脑梗的原因是平时血压,血脂没有控制好,久而久之形成动脉粥样斑块,而情绪一激动,血压升高,促使粥样斑块脱落,血栓形成,引发脑梗死。
近些年,随着我国生活节奏加快,饮食水平提高,脑梗死的发病率也是水涨船高,已成为我国第一大致残和致死疾病。我国现有脑梗死患者万以上,且逐年升高的趋势。
脑梗死发病的主要原因是危险因素控制不好,比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肥胖,吸烟饮酒等等,而危险因素控制的好与坏,与日常生活饮食密切相关。
首先,大家要知道,哪些是脑梗死的症状?
脑梗死是突发疾病,症状表现通常无痛、突如其来。常表现为面瘫、口角歪斜,单侧肢体无力麻木、言语困难,部分患者会突然视物模糊,看不清东西,严重者出现昏迷。如果您或者周围有人出现上述症状就需要警惕,及时就医。脑梗是医学急症,需及时就医:时间就是大脑,救治越及时治疗效果越好。
重点来了,人过了50岁,身体代谢功能下降,处于脑梗死的高发年龄段,如果不想脑梗,一定要改掉如下5个不良习惯:
一,长期熬夜,过劳
大量的临床研究显示,长期熬夜,过度劳累与脑血管疾病有密切关联。因为人在熬夜,劳累的状态下,身体会出现应激反应,诱导大量的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分泌,导致血压迅速升高。久而久之,可逐渐发展为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诱发脑梗死。而且熬夜,过劳也容易引起内分泌系统失调,造成身体毒素的堆积,免疫力下降,容易患各种慢性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肥胖等,都会增加脑梗的风险。医生忠告:要在晚上11点前睡觉,保证每晚睡眠7~9小时最为合适。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
二,长期吸烟,过量饮酒
无论是因为是出于工作需要还是个人喜好,现在吸烟饮酒的人越来越多。首先,烟草燃烧后会产生较多的一氧化碳进入人体,会降低血红蛋白的携氧的能力,导致各组织处于缺血缺氧状态,而且烟草中含有的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质会使血管痉挛,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研究表明,长期吸烟的人,罹患脑梗死的概率比不吸烟人群高2~3倍。其次,酒对于血管来说是“双刃剑”。曾经有报道称喝少量的红酒可能对血管有一定好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过量饮酒会损害血管。因为酒精经过肝脏代谢,会干扰脂质代谢,引发酒精性脂肪肝,血脂升高,而且还会加速血管老化,影响血液循环,增加脑梗死的风险。医生忠告:建议戒烟,限制饮酒量,或者戒酒。
三,长期暴饮暴食、爱吃高盐、高脂肪、高糖食物或者三餐不规律
人到中年,事业处于上升期,出于工作需要,饭局多,经常在餐馆吃了一顿又一顿,这些大鱼大肉都是高盐、高脂肪、高糖食物,容易引起体内代谢异常,增加患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和肥胖的风险,这都会导致脑梗死。还有的人饮食极其不规律,比如不爱吃早餐,反而喜欢吃夜宵,饿一餐饱一餐,或者暴饮暴食都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增加脑梗死的风险。医生忠告:应该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燕麦,鱼肉,鸡肉,鸡蛋,豆类,五谷杂粮;少吃加工,腌制,烧烤,快餐食物;少吃甜食,少吃调味剂。
四,长期久坐不动,缺少运动
久坐不动对身体健康没有任何好处,但也是很多人容易犯的毛病。长时间坐着会导致下肢血液瘀滞,容易形成下肢静脉血栓,也会导致动脉血流缓慢,脂肪堆积,造成动脉粥样硬化,增加脑梗死的风险。实际上,研究表明,即使你经常运动,但又经常久坐也是会增加心脏病和脑梗死的风险。医生忠告:每坐一个小时,至少起来走动几分钟,以保持心脏和大脑的健康。鼓励大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运动,比如快走,慢跑,走楼梯,一周锻炼至少分钟,每次30分钟以上,可以降低三高疾病,肥胖以及脑梗死的风险。
五,经常情绪激动,起伏不定
现在生活节奏快,人的性子也急,一言不合有可能就会吵架,甚至动手。这对于中老年人,有基础疾病的人(比如高血压,高血脂)是有危害的。因为人一激动,心跳加快,血压飙升,导致血流加快,对血管壁的冲击力明显增大,导致血管壁的斑块脱落,形成血栓,堵塞大脑血管引发脑梗死。医生忠告:保持心态平和,多微笑。
结语:
希望大家都能改掉以上5个容易诱发脑梗死的坏习惯,特别是过了50岁的人。
祝大家身体健康,我们下期再见!
作者言:大家好,我是致力于用简洁、易懂的语言科普医学知识的魏医生。码字不易,本文内容是参考权威资料并结合个人从医经验而成,如果本文对大家有所帮助,请帮忙●点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