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多高算高血压呢?
年国际高血压实践新指南,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强调要连续多次重复测量血压,通常需要1-4周内进行1-3次测量诊室血压收缩压(高压)≥mmHg和(或)舒张压(低压)≥90mmHg,也就是说不管是收缩压高出正常值或舒张压高出正常值,任何一项高或两项都高都被诊断为高血压。这个诊断与旧指南非同日三次诊室血压高于/90mmHg相比,可更好地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更加科学和严谨了。
血压水平的分类:
1.正常血压:收缩压(高压)小于mmHg和舒张压(低压)小于80mmHg;
2.正常高值:收缩压(高压)~mmHg和(或)舒张压(低压)80~89mmHg;
3.高血压:收缩压(高压)大于等于mmHg和(或)舒张压(低压)大于等于90mmHg;
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高血压发病原因目前尚不明确,主要是与遗传、年龄和环境因素有关,环境因素指的是不良生活方式。高血压的危险因素较多,比较明确的是超重、肥胖或腹型肥胖、高盐饮食、长期过量饮酒、长期精神过度紧张。以上是可改变的危险因素,而性别、年龄和家族史是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
1.高钠、低钾饮食:高钠低钾膳食是我国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发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人群钠盐的摄入量与血压水平和高血压患病率呈正相关,而钾盐摄入量与血压水平呈负相关。
2.超重和肥胖:超重和肥胖,特别是腹型肥胖者患高血压的危险是体重正常人的3-4倍。患糖尿病的危险是体重正常者的2-3倍。
3.过量饮酒:过量饮酒增加人群高血压患病率,每天饮白酒2两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增加50%。
4.长期精神紧张:工作压力过大,精神过于紧张,心理因素如压抑、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都可能引起血压升高。
5.其他危险因素:遗传、性别、年龄、高脂血症等。大量的临床资料证明高血压与遗传因素有关。如父母患高血压,其子女的高血压发病率可达46%,父母中一人患高血压,子女高血压发病率为28%,父母血压正常,子女高血压发病率仅为3%。女性在更年期之前,患高血压的比例较男性略低,但更年期后则与男性患病率无明显差别,甚至高于男性。
高血压的症状:高血压的症状表现也是不一样的,常见的症状有头疼、头晕、疲劳、失眠、注意力不集中、四肢麻木、心悸、颈项板紧,有的血压过高还可出现视物模糊、鼻子出血、心绞疼等症状。还有一部分人是直接没有症状的,此类人群应更加注意定期监测血压情况了。
高血压的危害:高血压是危害人类健康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严重危害人民的健康,是冠心病、脑卒中、慢性肾病、大动脉及周围动脉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我国因高血压导致的心脑血管病占总死亡的40%以上,其中约70%的脑卒中死亡,50%的心肌梗塞与高血压密切相关。
高血压的预防:
1.18岁及以上成人定期应自我监测血压,至少每年测量一次,医疗机构对35岁以上首诊居民测量血压。发现血压升高,应持续定期监测血压。
2.提倡高血压患者在家中自测血压,加强自我管理,血压最好控制在/90mmHg以下,血压不稳定者应增加自测血压的次数,并积极防治。
3.坚持运动:身体活动不足或静坐时间过长是高血压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每天至少坚持30-60分钟的有氧运动可预防和控制高血压,可增加心肺的功能,降低胆固醇,如慢跑、健步走、体操、游泳、太极拳等,活动强度应达到中低强度,一定要量力而行,不可过度。运动还可控制体重,防止超重和肥胖。
4.限制钠盐的摄入:成人每天食盐摄入量不超过6克。有高血压的患者应在5克以下。少吃腌制食品,少吃零食、少喝菜汤等含盐高的食品,适当增加富含钾离子的食物,如香蕉、桔子、紫菜等。
5.平衡膳食健康体重:少吃高油、高脂、高蛋白和高糖的食物,限量使用烹调油,每人每天25~30g,多食含膳食纤维多的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适量食鱼、禽、蛋、奶和干果,少吃快餐和自助餐,尽量多在家进餐,保持健康体重(BMI在18.5~23.9Kg/m2);男性腰围控制在90cm以内,女性85cm以内。建议家中备有体重计,养成经常测量体重的习惯。
6.戒烟限酒:长期过量饮酒能引起高血压的发生,如节假日饮酒,应少量并选择低度酒,每日酒精摄入量男性不超过25g,女性不超过15g.吸烟可导致血管内皮功能损害,显著增加高血压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风险。
7.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劳逸结合、稳定情绪、避免不必要的精神紧张和情绪激动。有高血压倾向的人应修身养性,陶冶心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多参加一些体育和娱乐活动,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
早做治疗:
1.虽然高血压和并发症都很可怕,但高血压是可控可防的,多掌握高血压健康教育知识,提高对高血压的认识。如测量到血压偏高不要惊慌,及时就医,在医生的诊断指导下,先行非药物治疗,进行生活干预3个月后,如血压仍不达标,谨遵医嘱再启用药物进行综合降压治疗。
2.不盲目相信非法广告,不能用保健品,保健理疗替代降压治疗。
3.定时随访,一定要重视高血压,预防高血压,控制高血压,特别那些没有症状的高血压患者,更应定时监测血压、随时了解血压的动态变化。争取把血压控制在/90mmHg以下,有糖尿病和靶器官损害的人将血压要控制在/80mmHg以下。预防心、脑、肾、及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