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神经阻滞疗法是指使用药物或物理措施,阻断尺神经感觉神经纤维的传导功能,切断“疼痛—缺血—疼痛”的恶性循环,使尺神经的支配区域或病灶局部血管、肌肉痉挛与疼痛得以缓解,局部或病灶部位血供改善、水肿消除,从而促进新陈代谢和粘连松解的方法。
尺神经阻滞可用于治疗由尺神经终末分支引起的疼痛;尺神经阻滞可辅助臂丛神经阻滞或全身麻醉,为上肢远端手术提供完善的麻醉效果;尺神经阻滞辅助局部麻醉可用于减轻手腕部急性剧烈疼痛,包括手腕部术后疼痛、桡骨远端创伤性疼痛、尺神经分支支配的腕部疼痛及癌痛治疗;尺神经阻滞还可缓解尺管综合征及尺神经拉伸损伤引起的疼痛。
由于臂丛神经从椎间孔发出后反复融合分支,尺神经存在一定的解剖结构变异,导致神经阻滞延迟或阻滞不全。此时可于尺神经沟注射局麻药以补救尺神经阻滞不全,但注射后局部高张力可引起机械性压迫,从而导致神经缺血性损伤。在尺神经沟近端两横指处做神经阻滞,可以避免此种神经损伤的发生。
急诊手术饱胃患者采用臂丛联合肘部尺神经阻滞,既能有效提高操作成功率和准确性,又可避免全身麻醉可能产生的严重并发症。而尺神经阻滞用于断指再植,可极大提高手术成功率。
近年来,超声可视化在尺神经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使尺神经阻滞疗法更容易、更安全。神经阻滞疗法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神经定位的准确性,既往是凭经验体表定位和神经刺激仪定位,而现在随着成像技术不断改进,超声定位可清晰显示尺神经及周围的结构,使尺神经阻滞操作更精准、效果更确切,且明显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尺神经的解剖学特点一、尺神经的起源与走行尺神经是臂丛内侧束的主要延续(图1),其纤维来自颈8、胸1(有时还来自颈7)。起始后稍位于腋血管后方,贴腋后壁而行,并被胸小肌下缘掩盖。尺神经入臂后,介于腋动脉(外)和腋静脉(内)之间,在肱三头肌长头和喙肱肌形成的浅沟中下降。达喙肱肌于臂中部抵止处,尺神经离开血管神经束,向后穿过臂内侧肌间隔上端,伴随尺侧上副动脉走在肱三头肌内侧头的表面并被深筋膜掩盖。然后进入肱骨内上髁后方的肘管中,此时尺神经前贴尺神经沟,后侧界为尺侧腕屈肌和纤维膜,内侧界为尺侧副韧带和尺骨鹰嘴。出肘管后,尺神经伴同尺侧上、下副动脉和尺侧返动脉的吻合支走行于尺侧腕屈肌肱头和尺骨头之间,伏于指深屈肌上(图2)。在前臂中、上1/3交界处,开始与由桡侧来的尺动脉并行,在尺侧屈肌的深面下达腕部。在腕部,尺神经居于指浅屈肌和尺侧腕屈肌腱之间,走行于屈肌支持带浅面,腕掌侧深筋膜和掌短肌的深面即尺管中(图3)。于此分成浅支和深支。浅支继续远行,支配掌短肌,并发出第四、五指掌侧总神经,分布在尺侧一指半的皮肤;深支经小指展肌和小指短屈肌之间走行于豆钩管中,并绕过钩骨钩转向桡侧,与掌深弓伴行,在屈肌腱深面,支配骨间肌,第3、4蚓状肌和拇收肌。
二、尺神经分支肘部:关节支、尺侧腕屈肌支
前臂部:尺侧腕屈肌支、指深屈肌支、尺动脉
腕部:掌支、关节支、手背支(图4),尺神经在腕关节上方、距离尺骨茎突近侧发出手背支。手背支在尺侧腕屈肌深面走行约3.cm(原文测量数据),穿过尺侧腕屈肌斜向外下走行,经尺骨头背侧中点内侧约1.cm处,伸肌支持带背面进入腕背,走行在骨膜与深筋膜间。沿途发出细小分支分布于腕关节周围。尺神经手背支主干进入腕背后分2支,1支沿第5掌骨尺背侧缘向小指方向走行,跨过小指掌指关节尺背侧进入小指,途经范围即为该分支所分布范围。另1支向桡侧横行,最终分为2支,1支沿第4、5掌骨背侧间向远侧走行,在距离指蹼约1cm处分为2终末支,进入环小指背侧相对缘;另1支走行在第3、4掌骨间,在距离指蹼约1cm处分为2终末支,进入中环指背侧相对缘。该2支途经范围即为支配范围。另据学者研究,尺神经手背支还发出一不恒定横支,该横支卡压与腕关节疼痛存在一定关系。
手部:尺神经主干进入腕尺侧管,在管内尺神经主干前外侧部分移行为尺神经浅支,主干后内侧部分移行为深支。
浅支为感觉神经纤维,在小鱼际肌腱弓浅面穿出腕尺侧管,走行于小鱼际肌表面,除发出分支分布于掌短肌和手掌内侧伴皮肤外尺神经浅支主干分为2支,1支延续为小指尺掌侧指神经,分布至小指掌内侧缘;另1支为第3指掌侧总神经,并最终延续为小指桡掌侧和环指尺掌侧固有神经,分布至环、小指掌侧相邻缘皮肤。
深支为运动神经纤维[(图5),根据尺神经发出及走行过程中与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将其分为4段(图4)。腕尺侧管段:在腕尺侧管内,尺神经深支起点至小指短屈肌腱弓的距离为(1.1±0.3)cm,尺神经深支紧贴钩骨沟和豌豆骨的桡侧,先自内上行再向外下,后垂直向下至小指短屈肌腱弓,该段长(1.7±0.2)cm。尺神经深支穿出点的浅层为小鱼际肌腱弓,深层为豆钩韧带,此点浅深均为纤维性结构,构成尺神经深支卡压的潜在因素。
小鱼际段:尺神经深支穿出腕尺侧管后,首先在小指展肌与小指短屈肌之间穿出,此处为小指短屈肌腱性缘,对尺神经深支存在卡压风险。尺神经深支穿过小指展肌与小指短屈肌之后,进入小指对掌肌浅深两头腱性起点和钩骨钩形成的间隙,在此间隙内小指对掌肌浅深两头形成的锐利腱弓,为卡压尺神经的潜在风险。小鱼际肌全长(1.5±0.3)cm,走行过程中发出小指展肌支、小指对掌肌支和小指短屈肌支。
掌中段:此段介于内侧肌间隔与外侧肌间隔之间,全长(1.9±0.3)cm。尺神经深支在掌中段与掌深弓伴行,走行过程中发出第3、4蚓状肌及4、3、2骨间肌支。掌中段间隙相对较大,未发现存在卡压尺神经深支的潜在因素。
鱼际段:尺神经鱼际段介于拇收肌的斜头和横头之间,该段长(4.8±0.5)cm。拇收肌斜头位于浅层,内侧边缘为腱性结构,称为拇收肌腱弓,此结构为尺神经深支卡压的因素之一。尺神经深支在鱼际段发出肌支分布于拇收肌、第1骨间掌侧肌、第1和第2骨间背侧肌、拇短屈肌深头。
尺神经卡压尺神经在其走行中可于很多出口处受压。最常见受压处为肘部,该处尺神经可沿尺神经沟段受压(肘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是第二常见的周围神经压迫综合征。患者通常表现为尺侧的运动无力、肌萎缩和感觉改变。神经传导研究和肌骨超声检查可确诊。肘管顶部由覆盖尺侧腕屈肌两头的深筋膜和Osborne韧带构成(图6~8);底部由肘关节囊和内侧副韧带的后部、横部构成;周边由内上髁和尺骨鹰嘴构成。在此水平的深筋膜张力过大会减少肘管的直径并导致肘管综合征。
第二个尺神经常见卡压点就是所谓的“Struthers弓”。对于该弓的存在和这个结构是否在一些病例中参与了近端尺神经卡压存在很大争议。Struther弓是一个通道,内侧界由臂筋膜和臂内侧韧带构成。臂内侧韧带是喙肱肌向臂筋膜的一个筋膜扩张,前界由内侧肌间隔构成,外侧界由肱三头肌内侧头的肌纤维和筋膜构成。该弓出现于肱骨内上髁近端8cm处(图9)。Tubbs等曾解剖了15具尸体(30侧)来分析尺神经的走行和它与这一区域软组织间的关系。他们证实在下臂内侧有一处增厚筋膜穿过尺神经,并在86.7%的侧边中与所谓的Struthers弓并存。在57.7%的侧边中,该弓被发现是臂筋膜的增厚导致的,被归类为Ⅰ型弓。在19.2%的侧边中,该弓是臂内侧韧带导致的,这些被归类为Ⅱ型弓。在23.1%的侧边中,该弓是一个增厚的内侧肌间隔导致的,这些被归类为Ⅲ型弓。无独有偶,Caetano等解剖了26例尸体(40侧上肢)发现Struthers弓在40侧分离的上肢中均存在。其中29例(72.5%)尺神经覆盖在肌肉弓下(图9),9例(22.5%)尺神经覆盖在腱膜弓下(图10~11),2例(5%)尺神经紧邻Struthers弓。该研究提示Struthers弓是一个肌腱膜性通道,该位点是尺神经卡压的重要部位。
此外,尺神经还可能在Guyon管(图3)(腕尺管)处被压迫(尺管综合征)。该管由豌豆骨、钩骨钩、腕横韧带(构成底部)和腕屈肌支持带(构成顶部)构成。尺管综合征比较重要的临床体征是小指尖和尺侧一个半手指的感觉缺失,和(或)出现运动体征,例如骨间肌和拇收肌测试时的肌无力。这种综合征可由小鱼际长时间受压、腱鞘囊肿、钩骨骨折、尺动脉血栓形成或动脉瘤导致。腕屈肌支持带过度紧张也能引起该综合征。大小鱼际的很多肌纤维起自腕屈肌支持带,它们收缩时会牵拉支持带。该支持带充当前臂筋膜的强化部,也是前臂筋膜的致密部,可以导致尺管综合征。
适应证和禁忌证一、适应证1.尺神经支配区域的手部手术;
2.作为臂丛神经阻滞的补充;
3.尺神经支配区域内的各种疼痛,例如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癌性疼痛、第五掌骨骨折等。
二、禁忌证1.穿刺部位肿瘤、畸形、骨折、血肿;
2.穿刺部位解剖位置不清;
3.严重凝血功能障碍者应谨慎选择尺神经阻滞疗法;
4.穿刺局部感染或全身严重感染者;
5.对操作不理解、不合作者或精神异常者;
6.神经阻滞疗法相关药物过敏者。
常用阻滞药物与阻滞方式尺神经阻滞疗法主要有物理疗法和化学疗法两种方式。其中物理疗法包括射频、加热、加压、冷却等,化学疗法包括可逆性的局部麻醉药物、糖皮质激素、臭氧、神经营养药物和永久性的神经毁损性药物。
局部麻醉药物对神经系统有亲和性,可以阻断局部病变发出的疼痛信号传导,从而阻断疼痛的恶性循环。大多数软组织疼痛多由于局部的无菌性炎症及软组织充血水肿刺激神经系统所致。利多卡因等局部麻醉药物合并糖皮质激素可以改变局部的血液循环,减少炎性渗出,促进局部代谢产物的排出,从而消除局部炎性水肿,促进炎症吸收,并缓解肌肉痉挛。临床上还可联合注射一些神经营养药物、臭氧,减轻神经水肿,改善神经血供,营养神经,恢复神经正常功能。
一、常用的局部麻醉药1.利多卡因(lidocaine)3~5min起效,持续45~60min,常用浓度为1%,总量5~7ml。
2.布比卡因(bupivacaine)5~10min起效,作用时间5~6h,常用浓度为0.%~0.15%,一般超过0.25%,总量5~7ml。
3.罗哌卡因(ropivacaine)起效时间为10min,维持时间4~5h,感觉神经纤维的阻滞优于运动神经纤维,常用浓度为0.2%,总量5~7ml。
4.普鲁卡因(procaine)起效快、作用时间短、弥散能力差,临床常用0.5%溶液进行局部注射。
5.氯普鲁卡因(chloroprocaine)起效快、*性低,时效为30~60min。临床上使用1%溶液用于局部麻醉。
二、常用的糖皮质激素应合理选择不同糖皮质激素的剂型、剂量、药物配伍及疗程。药物配伍不推荐使用除生理盐水、局麻药和糖皮质激素以外的其他药物。常用配伍方案为1%利多卡因或0.15%罗哌卡因+糖皮质激素,药物总容量2~4ml,疗程1次/(2~4)周,不超过3次。操作过程中应注意注射阻力,避免神经内注射,推荐在神经刺激器或超声引导下精确定位操作。
糖皮质激素使用时也应注意其可能引起水、电解质、糖、蛋白质及脂肪代谢紊乱的副作用,如库欣综合征、高血钠和低血钾、高血压、水肿、高血脂、高血糖或使糖尿病加重、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闭经、肌肉消瘦、无力、骨质疏松、股骨头坏死和精神症状等。
1.地塞米松地塞米松磷酸盐为水溶剂型,起效快,抗炎强度为氢化可的松的30倍,对组织刺激小。在急性扭伤、局部组织早期肿胀出现前应用,因其局部吸收迅速,抗炎作用维持有效时间较短。地塞米松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抑制作用较明显。尺神经阻滞疗法可在局麻药物中加地塞米松0.25~0.5ml(1.25~2.5mg)。注意:地塞米松慎用于蛛网膜下腔。
2.甲泼尼龙为水溶制剂,对组织刺激小,作用较强而持久,局部注射和硬膜外给药疗效可维持约24h。注射剂配制后应避光保存,其遇紫外线及荧光可分解。实施尺神经阻滞疗法时,首次阻滞剂量为80mg,后续治疗剂量减半。
3.复方倍他米松(得宝松)是倍他米松磷酸钠2mg与氯倍他米松二丙酸脂5mg的复方制剂,为混悬剂型,禁用于静脉注射。具有临床疗效好、患者依从性高、副作用小等特点。复方倍他米松的应用较广泛,局部注射此药对神经根病变、软组织或骨关节无菌性炎症引起的疼痛和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等都有一定的镇痛效果。尺神经阻滞疗法可在局麻药物中加复方倍他米松0.25~0.5ml。
4.醋酸曲安舒松注入体内数小时生效,经1~2d达局部最大效应,吸收慢,局部可维持1~2周,每次用量20mg。对局部组织有轻度刺激,为常用药。
5.醋酸氢化泼尼松(强的松龙)每次用量25~50mg,对组织有较强刺激,个别可引起组织坏死,继发感染。混悬液不用或少用,水溶液或乳剂可考虑应用。
6.利美达松地塞米松的长效乳状制剂,每1毫升含地塞米松2.5mg,局部持续作用时间两周。因系脂质体,被炎性病灶巨噬细胞吞噬起作用,因而产生作用于病灶,对靶器官有趋向性,用量少,作用强,对局部组织刺激轻。
三、常用的神经营养药物甲钴胺(VitB12)可促进核酸合成和糖代谢,促进卵磷脂的合成和神经元髓鞘的形成,适用于周围神经病变。在行尺神经阻滞时可加入甲钴胺,通常成人0.5mg/次。
四、臭氧医用臭氧是臭氧和氧气的混合物,具有抗炎、抗氧化及镇痛的作用,已经广泛用于治疗各种形式的疼痛。在应用糖皮质激素有顾虑或禁忌时,为了加强镇痛效果,可在局麻药阻滞后,注入浓度为20~30μg/ml的医用臭氧3~5ml。
五、神经毁损药物神经毁损药物可毁损神经结构,使神经细胞脱水变性和坏死,导致神经组织的传导功能中断,从而达到较长时间的感觉和运动功能丧失的一类药物。常用的神经毁损药物有无水乙醇、阿霉素等,主要用于顽固性疼痛的治疗。一般建议先行诊断性神经阻滞,如果诊断性阻滞有效,在此基础上再考虑毁损性治疗。
1.无水乙醇(absoluteethylalcohol)又称无水酒精,是纯度较高的99.5%乙醇水溶液,为无色澄清液体,有特殊香味。无水乙醇是蛋白质的强烈抑制剂,它能直接固定和破坏细胞内的DNA、蛋白质和酶等一切活性物质,使之发生不可逆转的变性而失活,导致细胞丧失原有的正常生理功能。无水乙醇对神经根和髓鞘有脱水作用,从而使其出现退行性变。无水乙醇可以使神经内的脂蛋白和黏蛋白变性并“萃取”神经膜的胆固醇、磷脂和脑苷脂,使其变性坏死,失去传导功能从而阻断疼痛的传导,以治疗难治性神经痛。
2.阿霉素(adriamycine)是一种经典的蒽类抗生素类广谱抗肿瘤药物,临床上常用于抗肿瘤治疗。研究发现阿霉素有逆行性轴突运输的特点,注射于外周感觉神经干内,可在神经节内发现阿霉素的存在。同时阿霉素对感觉神经元有高度选择性作用。在周围神经干内注射小剂量阿霉素,药物沿着轴突逆行性运输达到相应的感觉神经节细胞中,导致神经节细胞不可逆变性、坏死,最终被结缔组织所取代,而脊神经前根和相应脊髓节段不会受到影响,称为“阿霉素逆行性感觉神经节切除”。利用阿霉素的神经元高选择性和逆行性轴浆运输的特点,及对外周神经节的破坏作用,在精确的影像定位导向下,将其注射到需要毁损的外周神经节周围,阻断疼痛觉的传导,以治疗难治性神经痛。常用的有0.33%及0.5%的阿霉素,推荐剂量不超过10mg/次。
六、物理方法:射频技术根据作用机制可分为标准射频技术与脉冲射频技术。
1.标准射频技术,又称为射频热凝术,一般采用频率为~kHz、电压为20~35V、电流为~mA,即2~5W功率,使神经组织内的离子发生振动并与周围质点互相摩擦,在组织内产生约70℃以上的高温。其作用机制为:(1)加热电极尖端周围组织、破坏神经组织,有髓鞘的触觉纤维Aβ直径较粗(8~14μm),无髓鞘的痛觉纤维Aδ和C纤维直径较细(2~4μm),它们对热的耐受力不同,一般70~75℃加热1~2min后,痛觉纤维会失去传入功能,而触觉纤维需更高的温度才失去传入功能;(2)减少有害神经冲动的传导,利用痛觉纤维和触觉纤维对温度耐受性的差异,选择性地毁损痛觉纤维的传入功能,保留触觉纤维传入功能,达到镇痛、保留触觉的目的。标准射频治疗过程中,治疗区域温度超过60℃可破坏传导痛温觉的神经纤维,高于85℃则无选择地破坏所有神经纤维。可根据治疗目的选择合适的射频温度。
2.脉冲射频技术是指使用短时、间断性、~kHz的射频,控制电极的最高温度≤42℃。PRF的镇痛机理目前还不十分明确,但是通过调节神经功能达到治疗的目的是其重要方面。与传统的标准射频方法相比,脉冲射频的主要优点在于使用20ms/s的脉冲电流,控制电压45V,控制温度≤42℃,而目前的研究资料表明温度45℃以下时不会损伤神经纤维。PRF主要作用机制为:(1)抑制神经纤维冲动传导或电生理活动过程;(2)疼痛信息传递、处理通路的可塑性发生改变;(3)激活脊髓疼痛感受抑制系统;(4)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疼痛介质水平调控。脉冲射频治疗最突出的优点是不会产生神经损伤。在治疗神经损伤疼痛的同时它还可以调节紊乱的神经系统功能和生理活动状态。因此,它能够在不产生任何神经损伤的情况下治疗顽固性神经痛。最早提出的脉冲射频参数是电极尖端温度42℃、脉冲频率2Hz、脉冲宽度20ms、输出电压45V、治疗时间s。近年来高电压长时程脉冲射频(增加脉冲射频中输出电压和脉冲时间等参数)开始在临床上应用。有报道将双极脉冲的治疗参数设定为:电极尖端温度42℃、脉冲频率2Hz、脉冲宽度20ms、输出电压50~90V、治疗时间s,获得了满意效果。目前射频治疗的时机、时间以及参数设定无金标准,需要大量高质量的研究以提供最佳的治疗参数。
尺神经阻滞方法
尺神经阻滞根据阻滞部位不同,一般包括四种阻滞方法,分别为腋窝处、肱部、肘部和腕部尺神经阻滞。
一、体表解剖标记和定位方法1.腋窝处尺神经阻滞在腋窝处可触及腋动脉搏动,搏动一般位于喙肱肌下缘、胸大肌侧壁的沟槽内,在搏动点内侧为穿刺点。
2.肱部尺神经阻滞在上臂肱二头肌内侧沟中点可触及肱动脉搏动,于搏动点内侧为穿刺点。
3.肘部尺神经阻滞在肱骨内上髁与尺骨鹰嘴之间的尺神经沟内,用手指触压诱发出异感处为穿刺点。
4.腕部尺神经阻滞由尺骨茎突引一与尺骨长轴垂直的横线横过腕部,令患者屈腕握拳,可显示在此线上的尺侧屈腕肌肌腱,在其桡侧可触及尺动脉搏动,尺神经位于尺侧腕屈肌下方,尺动脉搏动旁为穿刺点。
二、无影像学引导阻滞方法1.腋窝处尺神经阻滞于腋窝顶点扪及腋动脉后,穿刺针与皮肤大约呈45°角,和动脉平行方向刺入,于动脉内侧寻找尺神经。穿刺针缓慢进入直至出现尺神经支配区域异感,回抽无血即可注入药物。
2.肱部尺神经阻滞上臂肱二头肌内侧沟中点可触及肱动脉搏动,在搏动点内侧为穿刺点,在穿刺点进针后,向肱动脉内侧方寻找异感,直至出现向小指放射性异感,回抽无血后注射局部麻醉药。该处邻近的正中神经容易出现同时被阻滞。
3.肘部尺神经阻滞在肱骨内上髁与尺骨鹰嘴之间的尺神经沟内,用手指触压诱发出异感处为穿刺点,手持穿刺针刺入皮肤后,针与神经平行沿神经沟向前推进。深达0.7~2.5cm时,常可以出现放射至小指的异感,回抽无血后,将针稍退出1~2mm可注射局部麻醉药。由于尺神经沟内神经被坚硬的结构(如骨、韧带)包绕,且可能会导致卡压性神经病变,不推荐在此阻滞。
4.腕部尺神经阻滞在附着于尺骨茎突处的尺侧腕屈肌肌腱下方进针,进针5~10mm以恰好穿过尺侧腕屈肌肌腱为度,回抽无血后,注入局部麻醉药。
三、超声及神经刺激器引导下尺神经阻滞1.腋窝处尺神经阻滞患者仰卧位,患侧手臂外展与身体呈直角,肘关节屈曲90°。将高频线性超声探头置于腋横纹远端,获得腋动脉短轴图像,识别腋动脉周围的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和肌皮神经(图12)。穿刺前需常规利用彩色多普勒观察尺神经周围的动静脉分支。采用平面内进针技术,使针尖靠近尺神经,设定刺激器1mA的电流(0.1ms、1Hz)作为引导刺激,超声引导下刺激尺神经出现动作(手腕向尺侧屈反射、小指和示指屈反射、拇指内收)后,将刺激电流减小至0.3~0.5mA,若反射依然存在,回抽无血即可注入药物。当选择由外侧向内侧进针时,应避免将针尖刺入肌皮神经及正中神经,也可选择由内侧向外侧进针。各终末神经刺激后运动反应见表1。
2.肱部尺神经阻滞患者仰卧位,手臂外展,手掌朝上,向外旋转。在腋窝放置高频线性超声探头找到腋动脉,尺神经可以在其内侧找到。当向远端追踪动脉时,尺神经在肱骨中段水平处以高回声结构出现于肱动脉表面和内侧(见图13~14)。采用平面内或平面外进针,设定刺激器1mA的电流(0.1ms、1Hz)作为引导刺激。超声引导下刺激尺神经出现动作(手腕向尺侧屈反射、小指和示指屈反射、拇指内收)后,将刺激电流减小至0.3~0.5mA,若反射依然存在,则注射局部麻醉药,于给药后30min评价神经阻滞效果。
3.肘部尺神经阻滞上肢以正确的角度外翻(见图15),高频线性探头横向放置于肱骨内上髁与鹰嘴间,超声下尺神经显示为强回声神经纤维束(见图16)。采用平面内或平面外进针,设定刺激器1mA的电流(0.1ms、1Hz)作为引导刺激。超声引导下刺激尺神经出现动作(手腕向尺侧屈反射、小指和示指屈反射、拇指内收)。当确认阻滞的神经后,将刺激电流减小至0.3~0.5mA,若反射依然存在,则注射局部麻醉药。于给药后30min评价神经阻滞效果。
4.腕部尺神经阻滞手部以正确的姿势放置(见图17),高频线性探头横向放置在腕部折痕远端的尺侧,进行扫描。超声下尺神经显示为强回声神经纤维束,位于尺动脉尺侧(见图18)。采用平面内或平面外进针,设定刺激器1mA的电流(0.1ms、1Hz)作为引导刺激,超声引导下刺激尺神经出现动作(手腕向尺侧曲反射、小指和示指曲反射、拇指内收)。当确认阻滞的神经后,将刺激电流减小至0.3~0.5mA,若反射依然存在,则注射局部麻醉药。于给药后30min评价神经阻滞效果。
5.其他部位尺神经阻滞超声引导的神经阻滞,其阻滞质量和持续时间均优于其他神经定位技术,而且超声可以阻滞尺神经通路任何处的尺神经。因此,超声引导尺神经阻滞的部位也不仅限于腋窝、肱部、肘部和腕部的阻滞,还可以在前臂的中部或前臂中部和近端三分之一交界处(近尺动脉分叉处)等部位进行阻滞。
尺神经阻滞的并发症无论是腋部、肱部、肘部还是腕部的尺神经阻滞都是相对安全的治疗技术。需要注意的是,肘部尺神经沟处及腕部尺管处间隙密闭,在注入药物时应控制药物容量,缓慢注药,避免注药后局部高压力对神经造成进一步损伤。尺神经阻滞常见并发症如下。
1.局部感染主要由于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或合并其他部位感染引起。
2.出血和血肿凝血功能异常或操作时穿破伴行的尺动脉、肱动脉会导致肌肉内血肿、出血等并发症,但用细针穿刺是基本安全的。在阻滞后迅速压迫注射部位可避免血肿的发生。此外,在操作后20min内,局部冰敷可降低术后疼痛及出血的发生率。
3.神经损伤多与穿刺针直接损伤尺神经有关。穿刺要轻柔,穿刺针要细,最好采用短斜面、稍钝的针头。进针诱发出特别明显的异感后,在注药前应将穿刺针稍后退1~2mm,以免将药物注入神经鞘内。否则,可能导致尺神经长期麻木、功能障碍,恢复时间较长。由于尺神经表浅、定位较准确,即使在无异感的情况下将麻药注射于局部亦可获得良好的阻滞和治疗效果,故为防止尺神经损伤,穿刺时可不必强求异感。
4.局麻药*性反应可因药液超量、浓度过大、配伍禁忌,或者吸收过快或误注血管,或者患者特异性体质等因素引起。局麻药穿刺入血可能会发生严重的局部麻醉药全身中*反应。临床应该使用最小有效剂量,并养成注药前回抽、缓慢注射的良好习惯。
尺神经阻滞的效果判断阻滞效果的判断评估,以局麻药物的起效至维持时间内,神经所支配区域的反应作为金标准。具体方法是,在注射局部麻醉药后10~15min,分别对神经所支配区域按以下方法进行感觉评估和运动评估。
采用针刺法按以下标准进行手的尺侧及小指全部和环指尺侧的感觉阻滞评估。刺痛明显,3分;刺痛敏感性减弱,2分;有刺痛感但不明显,1分;刺痛消失,0分。以针刺皮肤痛感消失、触觉存在为部分阻滞;痛感、触觉完全消失为完全阻滞。
按以下标准进行运动阻滞评估:正常肌力活动自如,3分;肌力减弱、活动力减弱,2分;肌力衰退仅微微活动或颤动,1分;肌力消失不能活动,0分。尺神经阻滞的表现主要是手指内收和外展受限、指间关节伸直受限。
在使用B型超声、神经刺激器、肌松监测仪等设备时,亦可以B型超声下影像、刺激器刺激尺神经出现动作(手腕向尺侧屈反射、小指和示指屈反射、拇指内收)、肌肉松弛程度等判断阻滞效果。
治疗目标与疗程一、治疗目标
在尺神经附近注射4~5ml局麻药(超声下看到局麻药在神经周围扩散),以达到以下效果:
1.与臂丛或锁骨上阻滞麻醉联合更好地完成小指或第五掌骨的外科手术;
2.用于手部烧伤的镇痛;
3.对失败或不完全臂丛神经阻滞镇痛或麻醉的补救;
4.对正中神经阻滞的补充阻滞,可用于涉及无名指的手术;
5.缓解各种原因所致的尺神经卡压出现疼痛的患者。
二、疗程
神经阻滞的治疗频率为每2~4周1次,当使用糖皮质激素时由于激素的副作用,治疗频率宜在3个月以上1次。
注意事项1.神经损伤的预防神经阻滞注射靶点应为神经周围而非神经之内。为避免神经损伤,建议使用细针如25G或27G穿刺针,采用短斜面、稍钝的针头。穿刺时操作者动作应轻柔且缓慢。为避免神经直接刺伤,穿刺时不要强求寻找异感。超声和/或神经刺激器引导下的神经阻滞是值得推荐的。由于条件限制,鉴于尺神经位置相对表浅、体表定位较为容易,根据体表定位技术,穿刺突破皮下浅筋膜后在无异感的情况下注射药物也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虽然此法证据级别有限,但如果穿刺时出现明显异感,应立即将针头回退1~2mm,待异感消失后再缓慢推注药物。
2.血管内注射的预防注药前要常规回抽,回抽无血液方可注射,以免血管内注射,神经组织本身无法被药物浸润,或造成急性局麻药药物中*。
3.血肿的预防使用抗凝剂者,应采用25G或27G的细穿刺针,注射后迅速压迫注射局部,20min内予局部冰袋外敷处理。
4.感染的预防严格掌握适应证,严格无菌操作。
5.药物中*的预防科学合理用药,使用最小有效剂量,避免血管内注射。
6.其他行神经阻滞前仔细检查神经系统,明确是否已有神经损害,以避免将已有的神经损害归咎于神经阻滞术。
本文引用自《实用疼痛学杂志》年12月第15卷第6期
END扫码专家咨询范后宝主任范后宝主扫码专家咨询李新巧主任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